• 區劃代碼:610626000000
    地名由來:本吳起鎮,相傳戰國時魏國大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故名。(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歷史沿革:今縣城吳旗鎮,相傳為戰國名將吳起屯兵之處,后因“起”與“旗”同音,遂改稱吳旗。商為羌族鬼方游牧區,西周時屬▉狁(亦稱犬戎)之地,春秋時期為少數民族白瞿所居。戰國初中期屬魏國西河轄地,后期歸為秦北地郡。秦統一六國后,縣境西北今周灣、長城一帶為上郡陽周縣轄地,其余為秦北地郡馬嶺縣轄地。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設北地郡歸德縣,縣址設在今鐵邊城鎮。東漢建武元年(25年)廢歸德縣并入參轡(亦)縣,亦屬北地郡。魏大統元年(535年)復置歸德縣,屬恒州。隋大業元年(605年)以洛水源地為由改為慶州洛源縣,大業十三年(617年)被梁師都廢掉,歷時十三年,唐貞觀二年(628年)復設慶州洛源縣;貞觀三年北永州移至境內,洛源縣歸北永州;貞觀八年(634年)北永州廢,洛源縣復歸慶州。宋雍熙二年(985年)西夏李繼遷叛,廢洛源縣,歸屬西夏洪州之域。宋元符二年(1099年)于原洛源縣址置永興路定邊郡;政和六年(1116年)建定邊縣,實行郡縣合一。金皇統六年(1146年)廢定邊郡及定邊縣,降為定邊寨。明洪武二年(1369年),洛河以東屬延安府保安縣轄地,洛河以西屬慶陽府安化轄地。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佘子俊在今長城鄉黃澗村(原栳栳城)創建寧賽堡,寧賽河以北、洛河以東又屬寧賽堡轄地,洛河以西屬榆林道新安邊營轄地。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設把總至光緒年間,原寧賽堡轄地改為靖邊縣轄地,屬榆林道,其余以洛河為界,西屬安化縣所轄,東屬保安縣所轄,后廢榆林道屬延安府。1933年秋,陜甘邊蘇維埃政府成立,吳旗的楊青川、白豹川、小澗川、卜羅川、腳扎川,開辟為蘇區,屬赤安縣轄地。1935年7月,定邊縣革命委員會臨時政權于鳳凰寺建立。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吳旗。1936年新赤安縣成立,縣址先設在二道川塔兒灣,不久遷往洛河川劉渠子。1937年10月,新赤安縣撤銷,為定邊、靖邊、志丹、慶陽四縣分轄。1949年7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劃分四縣部分區域設置吳旗縣,隸屬三邊分區。后于1949年9月撤銷吳旗縣,復分割轄入志丹、華池、定邊、靖邊四縣。1950年2月,恢復吳旗縣制,隸屬延安專區,1958年10月底,吳旗縣并入志丹縣。1961年9月,吳旗縣正式恢復,隸屬延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