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劃代碼:422802000000
    地名由來:利川來由說法有三:一說據《利種縣志·試備篇》載,宋史蠻夷例傳有“施州暗利砦”語句,故疑利川以暗利寨得名;二說為通州(四川)要道,倚為軍事屏障,有利于川,而取利于川故名;三說清江由西而東,橫貫境內為有利之川故名。清光緒《利川縣志》卷12載:“利川,后周置鹽水縣。而縣西南革井溪,舊亦有鹽水。舉利川者輒曰革井,莫明其所始。革井水西南流會忠路前江、后江水,逕蜀之黔江、彭水入江,與清江水之東北流逕恩施、建始、宜都入江者有別!笔幸愿锞獮槊。(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歷史沿革:上古為廩君要地,周屬巴國,戰國時屬楚巫郡。秦時屬黔中郡。漢時屬南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建平郡。晉時及南北朝的宋、齊、梁、陳沿襲吳制。北朝北周時置鹽水縣。屬亭州資田郡。隋朝時改亭州為庸州,置清江郡轄鹽水。唐時改庸州為施州,并鹽水入清江縣。五代沿唐舊制。宋時隸于夔州。清江縣如故,并置都亭鄉。元時廢郡,以施州隸于夔州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交清江縣入施州。二十五年(1288年)復置清江縣。并實行土司制度,以“土官制土民”。元、明、清三代中,相繼建于境內的土司政權有:施南土司、忠孝土司、忠路土司、建南土司、沙溪土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設利川縣,由施南、忠路、沙溪、建南、上下支羅、忠孝土司和都亭里組合而成。設4泛6里83保。利川來由說法有三:一說據《利種縣志·試備篇》載,宋史蠻夷例傳有“施州暗利砦”語句,故疑利川以暗利寨得名;二說為通州(四川)要道,倚為軍事屏障,有利于川,而取利于川故名;三說清江由西而東,橫貫境內為有利之川故名。1949年,利川縣屬湖北省荊南道,后改施鶴道,1927年屬鄂西行政督察區。1932年屬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36年為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1年將土墻,馬道屯劃歸四川省奉節縣。全縣設16鄉、248保、2146甲。1949年11月14日,隸屬湖北省人民政府恩施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撤銷恩施地區,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縣隸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同年10月,利川市成立,仍隸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市府設在利川市都亭教場路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