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劃代碼:130182000000
    歷史沿革:藁城歷史悠久,古為冀州之域。春秋時,為肥子國地(都城肥在今市區南部)。戰國初為中山國地,后為趙地。秦代為鉅鹿、恒山二郡分轄。西漢初,置肥縣,治所在今市區南部;高祖五年(前202年)置九門縣,治所在今九門村;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槀城縣,治所在今丘頭村。北齊,槀城縣改名為高城縣;省九門縣入真定縣,省曲陽縣(治所在今晉縣鼓城)入高城縣,屬鉅鹿郡(治鼓城)。隋開皇六年(586年)析真定縣復置九門縣,析高城縣置昔陽縣(今晉縣治),開皇十年(590年)置廉州,治所在今市內,高城縣屬廉州,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城縣復名藁城縣,后復置九門縣;大業三年(607年)槀城縣治由丘頭遷廉州舊治,即今市區。唐武德四年(621年),省柏肆、宜安、新豐三縣入槀城;天祐二年(905年),因避朱溫父名城之諱,槀城縣改名槀平縣。五代十國,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槀平縣復名槀城縣。宋代開寶六年(973年)九門縣省入槀城縣。元初,“槀”字改為“藁”,遂稱藁城縣。太祖六年(1211年)升為永安州。次年又降為縣,屬真定府。明屬真定府。清更名為正定府,仍屬之。1912年襲清制;二年后,先后屬范陽觀察使和保定道轄。1928年屬河北省。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二督察區。1938年4月,西白露村組建了藁城縣抗日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1939年10月后,先后成立了多個民主聯合縣,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到1946年復置藁城縣。1949年屬河北省石家莊專區。1958年11月藁城、無級、欒城三縣合并為藁城縣。1960年原欒城部分劃出。1962年11月,原無極部分劃出,藁城縣再復舊建制,隸屬石家莊專區(1970年改地區)。1989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藁城撤縣建市,隸屬不變。國務院1993年6月19日批準撤銷石家莊地區,此市由省直轄。1995年劃歸石家莊市。

    藁城市地處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市東側。境域在東經114o39ˊ~114o59ˊ,北緯37o51ˊ~38o18ˊ之間。轄區總面積836平方公里。北鄰新樂市,南接趙縣境,東與晉州市相連,西與石家莊、正定搭界,東北與無極接壤,西南與欒城毗鄰。市治西距石家莊市31 公里,北至首都北京264公里?偯娣e836平方千米?側丝74萬人(2003年)。藁城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東麓平原,西側與省會石家莊相鄰,東北距首都北京264公里,距天津港口270公里,石家莊民航機場位于市區北部。

    藁城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縣,至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建置境界方成定制。1989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藁城撤縣建市,現轄13個鎮、1個回族鄉,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39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74.6萬人,總面積 836平方公里,是河北省會石家莊“1+4”組團城市之一。市內交通發達,建有三座火車站,石德鐵路橫穿全境,307國道、石黃高速和省級正深公路、衡井公路貫穿東西,省級定魏公路縱穿南北,形成“5縱5橫”的交通網絡,交通路網四通八達。

    境內有臺西商代遺址、前西關商代遺址、九門古城址和“梅花慘案”遺址4處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耿村民間故事和藁城戰鼓被列為石家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臺西商代文化遺址、耿村故事和藁城戰鼓先后分別被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